2014年3月26日 星期三

【人物故事】捍衛民主的行動藝術──康謙和


我叫康謙和,在大傳系學影像創作和新聞媒體,覺得新聞媒體的角色實在很重要。我目前擔任場內的攝影組,幫忙拍攝影片和照片來記錄現場、還原現場,並用上傳的方式即時通知外界內場狀況,拍攝內容從任何重大事件,像記者會、短講、緊張畫面,到小細節,例如:資源回收,都一一包辦,同時,我和系上同學還籌劃了拍攝紀錄片的計劃,希望利用自己的專業,出一份力量,從旁一路記錄這個創舉的過程。


回想當時,我剪片剪到一半,打開電視一看,嚇死我了,台灣怎麼突然變成這樣,我馬上聯絡同系的好友,急忙衝去系辦借攝影器材,剛洗完頭,我連頭都沒吹乾,就和朋友們搭最近一班高鐵,奔往立法院。到了現場,我雙腳發抖,沒想到我們真的站在這裡了。以攝影團隊的名義,我們在事發當天的第二天晚上,爬鐵梯進了立法院內,一進議會廳,整個被眼前畫面給震撼傻了,親眼見證了歷史的一面,那堆疊在門口的椅子就像是裝置藝術,而我們就是行動藝術,用愛國的心、誠懇的心堆疊出來的椅子,這難道不是一種藝術嗎?而且這種藝術是非常直接地傳達到人的眼裡,衝擊到人的心裏。


服貿這兩個字,聽起來很善良,讓大家忘了背後的政治動機,我知道服貿帶來的經濟利益很多,但政府的草率通過,忽略了各行各業人民的保障,我們寧願窮死,也不要賣台。


自居是媒體人的我,總有股使命感,覺得媒體應該扮演好第四權的角色,監督政府,現在的媒體都沒有盡到監督政府的責任,就這次反服貿事件來說,媒體專注報導的竟然是立法院內學生的一舉一動,而不是監督政府對於同學的訴求應有的回應和動作。這種監督學生、寬容政府的行為,真是太荒謬了。


而我在這次反服務業貿易的抗爭中,能擔起的責任,就是站出來必且記錄一切,站出來不一定會改變什麼,或是對這社會有幫助,但是不站出來,就永遠不會有幫助,在拍攝的過程中,我把自己放在離現場遠一點的位置,從旁觀的角度記實,雖說如此,但沒有意識形態的記錄片是很難看的,就像看著行車記錄器記下的影像一樣無趣,所以這個紀錄片當然是不客觀的。原本設定的主軸是從來自不同背景的人物來延伸出整個運動,最後以回歸日常生活後對每個取材人物的影響和對這社會的效益結尾,從小人物的角度來帶出大運動的過程和結束,更貼近人,更能訴說這是場自發性的運動,更能喚起人的共鳴與記憶。但紀錄片本身就是田野調查,在拍攝過程中一定會不斷的改大綱,過程中人來來去去,時間越拉越長,我只能不斷的找尋並定位拍攝方向。


在堅守立法院的這幾天,我也困惑過,立法院內的緊張氣氛,悶熱的空氣,燈光每天24小時的轟炸眼睛,因為失溫而醒來的夜晚,一度沒網路用、沒廁所上、與外界失聯,時間已經不知怎麼計算了,誰願意拋棄舒服的床鋪來睡議會硬邦邦的地板?誰願意六天不洗澡?誰願意冒著衝撞的危險?但我告訴自己,本來做每件事內心都會有自我懷疑和自我肯定在拉扯,既然來了,就要堅持到底,不要黑箱服貿,只要台灣加油。



康謙和:
1991年生,目前就讀於長榮大學,主修大眾傳播,擔任編劇和導演工作,製作短片曾獲獎與入選許多影展,如:高雄電影節、青春影展、城市游牧影展、台南劇展、台南影展。同時也是廣告片及舞台劇的創作者。


1 則留言:

  1. 謝謝你 你真的很棒 台灣有你們這群熱血的青年真的不錯

    再一次感謝你們的付出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