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7日 星期四

【我也在現場】找到自己的戰鬥位置---林彥廷



身為法律系的學生,我無法忍受張慶忠那樣踐踏民主程序的行為,更不能忍受總統對這樣的違法視而不見,避重就輕。當國家已經違法時,怎麼還能要求人民束手無策的死守法律呢?

有人質疑說,「不懂服貿憑什麼反對?」但我想說的是,這不該是民眾的責任,是政府沒有做好溝通的義務,只是一味的恐嚇人民:「不簽服貿台灣就會被邊緣化」,卻沒有分析利弊得失讓民眾知道。政府製造出好像很多人參與的假象,但是其實他還是有自己的打算,還是強硬的家父長心態,「我是為你好才這樣做」,強迫全民買帳。這是我不能接受的。
更應該說,就因為不了解,才應該要走上街頭,因為我們的媒體已經不中立,沒有呈現真正的事實,反而著重在雞毛蒜皮的小事。沒有一個主流媒體願意認真地分析給觀眾聽,簽定服貿的利弊得失。即使只是反黑箱,來到現場,跟並肩過夜的夥伴討論、聽公民講堂教授或其他團體的發言,比起在家思考、在臉書上筆戰,都可以聽到更多內容,看到真實的情況。如同不是只有核電專家才有資格談核四,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去檢測政策內容,這是我所信仰的公民價值。

在運動的現場,有時候會看到一些和運動訴求不同聲音的公民上台發言,台下的人可能就會鼓譟,但是主持人林飛帆很懂得如何安撫、引導群眾,像有中國維權律師開始說出台灣屬於中國之類的話語時,台下噓聲一片,甚至有人開始喊出「滾出去!」之類的話,並得到大家的認同跟呼應。但林飛帆提醒大家:「台灣是個言論自由的地方,我們即使反對,還是要尊重別人的發言。」這才是社會教育的真諦。但我有時候也會覺得很兩難,既要保障每個人的言論自由,卻又要確保發言不會太情緒性或分化群眾,的確是社會運動要面對的挑戰。無論如何,擁有發言權就是掌握了某種權力,也要學會如何節制,讓焦點不會被轉移。如果不常呼喊,運動的口號就會被遺忘。我希望大家可以不要忘記,我們當初是為什麼來到這裡。即使前來的目的不一,反黑箱、反服貿或兩個都反,或保持中立,都應該清楚什麼是自己的戰鬥位置。
除了這些夥伴,看到志工冒著雨發放物資,醫護站的醫療人員白天上班晚上還來支援,還有夜間搭車回家時,計程車司機直接阿莎力地不收費,都讓我無比感動。捍衛民主的堅定信念聚集了無數人,我希望大家都來見證台灣的民主時刻。我知道,走出來的第一步是最困難的,我也知道有些人必須承受父母的反對,但無論如何,我期望大家在各自的崗位,找到自己的戰鬥位置,守護民主。



林彥廷,24歲,大學主修地理學,社會運動角色從反國光石化行動的參與者、校園環境運動的行動者,到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的組織者,關心並推動世代正義在政府決策中的實踐,目前就讀臺灣大學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